本报记者 张尚华
“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对保护好青藏高原和西藏的生态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确保“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生态环境良好提供了行动指南。
面对总书记的嘱托,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第一,坚持走保护优先、建设并重的路子,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了“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天蓝地绿水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国土绿化工程
西藏,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我国生态的“大屋顶”,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气候变化的“启动器”“调节器”,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雅鲁藏布江北岸,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雅江河谷,如今变成一望无际的“高原绿洲”,密密麻麻约两米多高的杨树、柳树、榆树等品种的树苗和沙棘,遍布江畔,枝桠嫩绿。2017年,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计划造林4000亩,投资21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造林27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5万余株。
2014年3月,总投资达300亿元的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在南木林县艾玛乡铲下了第一锹。这一工程涵盖了全区七市(地)主要江河流域适宜造林的地块,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规划实施造林绿化逾1000万亩,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西藏主要水系,乔灌草相结合,水系森林、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和城乡森林协调配置的森林生态体系。
“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美丽西藏,作出安排部署。编制实施了《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天蓝、地绿、水清、气净、人和、环境优、宜人居为重要内容,以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到2030年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区,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我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截至目前,我区已实施退耕还草、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3大类10项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累计落实资金95.2亿元,全区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公园9个,湿地公园18个,地质公园3个;命名自治区级生态县7个、生态乡镇128个、生态村1296个;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41.2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这是2016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作出的权威论断。
“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坚持生态第一,严守生态红线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得益于“史上最严”生态保护制度有效执行,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由8万只上升到了15万只、野牦牛数量由3000只上升到了1万只、藏野驴数量由5万只上升到了9万只,其它野生动物包括盘羊、雪豹等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近年来,自治区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红线,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评制度、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底线,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水资源管理、耕地红线和基本草场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十二五”期间,我区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5802份,培训各类环境业务人员2000余人次,受理公众来信来访和“12369”环保举报热线投诉1000多件(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万人次,检查企业(项目)近万家(个),查处了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企业(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密集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制度,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3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逐步迈入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
生态保护补偿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手段。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逐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湿地、水生态和地质遗迹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积极对接落实好中央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湿地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提出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基本建立符合西藏区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目前,我区已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92.67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关键少数”。自治区在完善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同时,严格环境保护责任,制定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出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河长制,由自治区各省级领导担任境内主要河流“河长”。
我区不断强化环境监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规定》《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关于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发展的一张“王牌”,也是西藏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小桥流水、波光粼粼……
巍峨雄伟的布达拉宫正南方,一座绿意盎然的青山与其隔水相望,游人三五成群地徜徉在绝美的自然画卷之中,好不惬意。
这就是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慈觉林村的恰加山。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通过“树上山”造林绿化工程,如今这里已成为拉萨市著名的生态景观——南山公园。
自2012年拉萨市启动南山造林绿化工程以来,已种植雪松、侧柏、金银花、黑枸杞、葡萄等各种苗木90万株,绿化面积近3500亩。
拉萨南山公园绿化工程,是我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绿色生态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正在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进入“十三五”,“绿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色调”。自治区大力推进1296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28个生态乡镇、7个生态县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日前,环保部在浙江省安吉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林芝市巴宜区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殊荣,占据了首批46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中的一席。
从2015年起,每年九月下旬,温润的气候、独特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通过西藏林芝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吸引着八方来客。旅游节各类经贸会展活动成为林芝对外开放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品牌和展示形象的窗口,促进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广开销售市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勤俭节约、绿色仰面、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始深入人心。在拉萨,每天都坐公交上下班的某超市售货员达珍欣喜于汽车的变化。“以前公交车后屁股有黑烟,这两年看不到了,拉萨公交步入了一个环保新时代。”市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公交车虽然一次性购车费用比较高,但运营成本却低得多,而且低碳环保,对保护拉萨的碧水蓝天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节能环保,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2017年8月19日正式发布的《西藏人工种草遥感监测公报》分析结果显示,人工种草项目在改善高原草原生态环境、解决草畜矛盾方面成效明显。遥感监测的结果,在展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西藏高效循环生态牧业发展前景。
人人关心生态、人人支持生态、人人爱护生态。从广袤无垠的羌塘草原,到渺无人烟的可可西里,从鸟语花香的“西藏江南”,到山高谷深的藏东高原,生态保护的理念嵌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西藏新画卷,正在全面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