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拉萨9月11日讯(记者 王莉 实习生 赵艳豪)今天上午,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化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泓洋说,5年来,我区紧扣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周泓洋介绍,五年来,我区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取得长足发展,全区新增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3项;新增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101项;新增市(地)、县级代表性项目667项。截至目前,我区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323项;市(地)级代表性项目289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153项。
周泓洋说,十八大以来,我区不断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33亿元,用于我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以及相关活动等;自2015年起,自治区财政部门克服困难,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从1000万元提高到1200万元。2016年,自治区级传承人年均补助从5000元提高到10000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
5年来,我区不断加强非遗保护抢救性工作。2013年起,我区完成了15名高龄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实施“西藏农耕文化抢救性记录工程”,对农牧区群众的生产情况和相关习俗进行原真记录。与此同时,5年间,我区非遗保护普查成果得到不断转化,全面启动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和音(影)像制品的出版工作,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料。
在非遗保护队伍建设方面。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和西藏非遗人才定向培养工作。2016年,举办了两期唐卡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2017年5月,举办了西藏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群精准扶贫培训班。
在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基地建设方面。先后命名84个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累计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完善传习基地的设施设备及开展各类传承活动。同时,我区积极引导各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各类传习基地,采取“传承人+基地+学徒”的方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不断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为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周泓洋还介绍说,5年来,我区特色文化产业亮点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区各类文化企业共计4680家,从业人员3.2万人,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引资25.1亿元,年产值34.5亿元,占全区GDP的3.01%,年均增速达15%以上。文化产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凸显。
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还就格萨尔保护工作、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